处暑下一个节气
处暑下一个节气
处暑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象征着暑热终结、秋凉伊始。在处暑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白露。白露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之间,当太阳到达黄经165°时开始。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白露是仲秋时节的起点,其名称形象地揭示了此时气候的典型特征:夜间气温骤降,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洁白的露珠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阐释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。” 这意味着,天气已经从处暑的“暑热消退”正式转向“秋凉渐深”,夜晚会感到明显的寒意。
白露的气候特征
白露时节,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,冷空气转守为攻,势力增强,频繁南下。加之太阳直射点南移,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,强度减弱,地面散热加快,因此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。
此时,我国北方地区天高云淡,秋意愈发浓郁,昼夜温差可达10-15℃,真正进入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阶段。南方地区虽然“秋老虎”的余威可能尚存,但早晚凉意已十分明显,闷热感基本消失,空气变得清爽。白露前后,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期之一,这种温差有利于农作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。
白露三候:秋意渐浓的物候标志
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,细腻地描绘了秋日生命的动态:
一候鸿雁来:北方天气转寒,鸿雁开始成群结队地飞往温暖的南方越冬。
二候玄鸟归:玄鸟即燕子。与鸿雁一样,燕子作为春分而来的候鸟,此时也感知到秋寒,开始南飞归去。
三候群鸟养羞:“羞”同“馐”,指食物。群鸟感知到肃杀的秋气,开始忙碌地储藏干果、种子等食物,准备过冬。这三候共同展现了鸟类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感知和应对。
白露节气的习俗
白露的习俗多与饮食、酿酒相关,旨在顺应时令,滋补身体。
收清露:延续古老的浪漫: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“收清露”的习俗。古人相信,白露日的露水有特别的功效,甚至可延年益寿。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上亦有记载: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,令人延年不饥。” 此习俗虽带有神秘色彩,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浪漫想象。
喝白露茶:品饮秋天的味道: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的说法。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,不像春茶那般娇嫩不经泡,也不像夏茶那般干涩味苦,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清香,尤受老茶客喜爱。
吃龙眼:滋补益气的智慧:在福州等地,有白露日必吃龙眼的传统。人们认为白露这天吃一颗龙眼,其滋补功效堪比一只鸡。这虽为夸张说法,但龙眼本身确有益气补脾、养血安神之效,适合在天气转凉时食用。
酿白露米酒:迎接丰收的甘醇:湖南资兴、江苏浙江等地,至今保留着白露时节自酿米酒待客的习俗。这种酒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成,温中含热,略带甜味,称为“白露米酒”,用以招待客人,寓意生活甜美。
白露节气的养生
白露养生,应遵循“养气润燥”的原则,重点在于预防“秋燥”。
在饮食方面,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,以防秋燥伤津。例如梨、银耳、蜂蜜、百合、枸杞、沙参、芝麻、豆制品等。可以适当喝一些粥品,如银耳粥、红枣粥、红薯粥等,健脾胃、补中气。同时,要避免辛辣烧烤等易上火的食物。民间有“白露勿露身”的谚语,正是提醒人们,此时不能再像夏天一样赤膊短打,尤其要注意腹部、关节和脚部的保暖,以免寒邪入侵。
在起居方面,应继续坚持“早卧早起”,保证充足睡眠。早晚及时添加衣被,睡卧不可贪凉。此时秋高气爽,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,如散步、慢跑、登山等,有助于体内气血调畅。
在精神方面,看到秋天草木凋零,易产生忧郁、烦躁的情绪(“秋悲”)。因此要注意保持神志安宁,培养乐观情绪,多与朋友交流,登高望远,保持心情舒畅。
白露节气与农业生产
白露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。全国各地都进入了大忙季节。
此时,华北地区的秋收作物如玉米、谷子、高粱等陆续成熟,开始收割。南方地区的晚稻正处于抽穗扬花的关键期,是决定产量的最后关头,需严防低温冷害和病虫害。同时,也是播种冬小麦和油菜的黄金时节,华北有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的农谚,而南方则开始忙于油菜的育苗和移栽。因此,白露时节是“抢收抢种”、确保全年收成和来年夏收基础的关键节点。
处暑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白露。白露节气以其名物化的特征——晶莹的露珠,清晰地标志着仲秋的深度和凉意的切实降临。在这个节气里,人们通过收清露、喝白露茶、吃龙眼等雅致而实用的习俗,来感受季节的流转,调理身心以应对“秋燥”。同时,白露也吹响了秋收秋种全面展开的号角,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。因此,理解白露作为夏秋分水岭的重要意义,掌握其习俗、养生与农事要点,对于我们顺应自然,从夏季的疏泄平稳过渡到秋季的收敛,并安排好至关重要的农业生产,具有承前启后的指导价值。它提醒我们,天已凉,露已白,是时候为收获而忙碌,也为身体储备能量以迎接寒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