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下一个节气
秋分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不仅象征着秋季过半,更体现了“昼夜均而寒暑平”的平衡之道。在秋分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寒露。寒露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195°时开始。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寒露是深秋的象征,其名称直接反映了气候从凉爽向寒冷的转变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 这意味着,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清晨的露水更多、更冷,触手冰凉,即将凝结成霜。寒露的到来,是秋冬季节转换的前奏。
寒露的气候特征
寒露时节,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,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。冷空气的势力显著增强,成为天气舞台的主角,气温下降迅速,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。
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显著减少,天气常是昼暖夜凉,晴空万里,一派典型的深秋景象。南方地区也告别了秋老虎,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而北方地区则已是红叶满山,层林尽染。与白露的“润燥”不同,寒露的显著气候特征是 “燥邪”当令,空气更加干燥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
寒露三候:深秋的生命迹象
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,生动记录了生命应对寒意的不同方式:
一候鸿雁来宾:此前提到的“鸿雁来”是指大雁开始南飞,而“宾客”则是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,仿佛迟到的客人,意味着大雁的迁徙活动已近尾声。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:这是一种浪漫的想象。深秋天寒,雀鸟都躲藏起来不见踪影,而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古人便以为是飞鸟潜入水中变成了蛤蜊。这体现了古人“物竞天择,应时而变”的哲学观。
三候菊有黄华:“华”即花。此时百花凋零,唯独菊花在寒风中凌霜盛开,一片金黄,成为深秋最灿烂的点缀。菊花也因其傲霜的品格,成为坚贞高洁的象征。
寒露节气的习俗
寒露的习俗多与登高、赏菊等户外活动相关,体现了人们珍惜秋光、陶冶情操的生活情趣。
登高赏红叶:拥抱深秋的绚烂:寒露过后,北方地区漫山遍野的黄栌、枫树等树叶被秋霜“染”成了红色,形成壮丽的红叶景观。自古以来,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有在此时登高望远、欣赏红叶的习俗,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。
赏菊饮菊酒:品味秋日的风雅:寒露临近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,而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就是赏菊和饮菊花酒。菊花被古人视为“延寿客”,菊花酒则被认为有明目、养肝、祛灾祈福的功效。这一习俗将养生与风雅完美结合。
吃芝麻:民间的养生智慧:民间有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。芝麻,特别是黑芝麻,富含油脂和营养,有很好的润燥功效,非常适合在干燥的寒露时节食用,可以制成芝麻糊、芝麻饼等,以滋养身体,对抗秋燥。
寒露节气的养生
寒露养生,核心在于 “防寒润燥” 和 “保养阴精” ,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。
在饮食方面,应继续以 “滋阴润肺” 为基本原则,但要比白露时更进一步。可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润食物,同时增加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以增强体质。少食辛辣刺激、香燥、熏烤等类食品。可以多喝些滋阴的汤水,如萝卜汤、雪梨汤等。
在起居方面,要牢记 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 的谚语。寒露从脚生,人体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较差,且脂肪层薄,保温性差,极易受寒。因此,寒露后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,切勿再穿凉鞋,应穿上能包裹脚面的鞋袜。作息应遵循“早卧早起”,以利阴精的收藏和阳气的舒展。
在运动方面,此时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,但运动量不宜过大,以防出汗过多,耗损阳气。登山、散步、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舒缓心情。
寒露节气与农业生产
寒露是秋季农事活动的又一个关键期。此时,北方地区秋收已近尾声,正是抢种冬小麦的最后时机,农谚有 “寒露到霜降,种麦莫慌张” 之说,但同时也强调 “过了寒露节,黄土硬如铁” ,意指播种必须抓紧。
南方地区则正值晚稻抽穗灌浆、甘薯薯块膨大的后期管理阶段,需防范“寒露风”这种低温冷害对抽穗扬花的晚稻造成致命影响。同时,也是播种油菜、采摘棉花的重要时期。寒露时节的天气好坏,直接关系到南方地区秋季乃至全年的收成。
秋分之后,紧接着的节气是寒露。寒露节气以其名中带“寒”,清晰地划出了深秋的界限,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。在这个节气里,人们通过登高赏红叶、品菊饮酒等雅致的活动,珍惜最后一抹绚烂的秋光;通过食芝麻、添衣保暖等务实的方式,为身体抵御寒燥做好准备。同时,寒露也是农业生产上“三秋”大忙的高潮,关乎着秋收的圆满和秋播的顺利。因此,理解寒露“凝露为寒”的深刻变化,掌握其习俗、养生与农事要点,对于我们平稳步入深秋、健康过渡到冬季,并确保农业丰收,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天已寒,露将凝,是时候收敛神气,备冬迎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