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圣节的由来,万圣节的由来和传说

万圣节的由来:从异教节庆到全球狂欢
万圣节的历史源头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百年的古代凯尔特人。
古老源头:凯特特的萨温节
时间与民族:大约在2000多年前,居住在今天爱尔兰、英国和法国北部的凯尔特人,会庆祝一个名为 “萨温节” 的节日。对于凯尔特人来说,每年的11月1日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。
生死界限的模糊:凯尔特人相信,在旧年与新年的交界,即10月31日的夜晚,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不清。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重返人间,游荡在生者之间。同时,各种邪恶的精灵和魔鬼也会趁机出现。
习俗与仪式:
熄灭与重燃炉火:德鲁伊祭司会在这天晚上举行大型仪式,集体熄灭所有家庭的炉火,然后点燃神圣的篝火,用以驱散黑暗中的邪灵。仪式结束后,人们会用这篝火重新点燃自家的炉火,以此保护家庭平安过冬。
供奉与伪装:村民们会准备食物和饮品,放在家门口,以安抚和取悦这些游荡的鬼魂,祈求它们不要作祟。而他们自己也会戴上由动物头和皮毛制成的恐怖面具,装扮成鬼怪的样子,希望能混淆视听,让真正的鬼魂把他们当成同类,从而避开灾祸。这被认为是万圣节化妆习俗最早的起源。
基督教的融合:诸圣节的前夜
传教与改造:公元1世纪后,罗马帝国征服了凯尔特人的土地,基督教也随之传入。然而,根深蒂固的萨温节传统难以彻底根除。于是,基督教会采取了明智的策略——将其“基督教化”。
节日的确立:公元7世纪,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将5月13日定为“天下圣徒之日”,以纪念所有殉道的圣徒。后来,教皇格里高利三世将这个节日改为11月1日,并将它扩展到纪念所有的圣徒,这一天被称为 “诸圣节” 。
“万圣节”之名的诞生:“万圣节” 的英文名 “Halloween”,其实是 “All Hallows‘ Eve” 的缩写,直译就是 “诸圣节的前夜” 。这与圣诞夜被称为“Christmas Eve”是同样的逻辑。于是,古老的异教节日萨温节(10月31日夜晚),就被正式纳入了基督教的体系,成为了诸圣节的前夕庆祝活动。
传说的演变:杰克灯与“不给糖就捣蛋”
在漫长的历史中,无数传说故事被附加到万圣节之上,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“杰克灯”的传说。
传说一:吝啬鬼杰克与南瓜灯
这是一个爱尔兰的民间传说。一个名叫斯塔克·杰克的吝啬鬼、酒鬼,他生性狡诈。他两次用计谋欺骗了魔鬼,让魔鬼答应在他死后不带走他的灵魂。然而,由于他生前的劣迹,他也无法进入天堂。
于是,杰克的灵魂只能永远在人间游荡。魔鬼“好心”地给了他一块燃烧的炭火,照亮他黑暗的旅途。杰克将这炭火放在一个他掏空了的芜菁(大头菜)里,做成了第一盏灯笼。这就是“杰克灯”的由来。
当这个传说随着爱尔兰移民传到美洲后,他们发现当地盛产的南瓜比芜菁更容易雕刻,于是便用南瓜取代了芜菁,制作出了如今我们熟悉的、咧着嘴笑的 “杰克灯” 。人们将它放在门口,用以吓走游荡的孤魂野鬼。
传说二:“不给糖就捣蛋”的起源
这个习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,通常被认为与中世纪的“灵魂糕”习俗有关。
在诸圣节期间,英国的穷人会挨家挨户地“乞讨”“灵魂糕”(一种用葡萄干制成的方形面包)。
作为回报,他们会为这家人逝去的亲人祈祷。祈祷被认为能帮助逝者的灵魂早日离开炼狱、升上天堂。
给予糕饼被认为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好运,而拒绝给予则可能带来厄运。这隐隐包含了“捣蛋”的威胁。
后来,这个习俗与万圣节结合,并主要由儿童来执行,最终在20世纪的美国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 “不给糖就捣蛋” 活动。
现代万圣节的形成
19世纪中期,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因马铃薯饥荒涌入美国,也将他们的万圣节传统带到了新大陆。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,不同欧洲民族的万圣节习俗相互融合,并逐渐褪去了其浓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,演变成一个以社区为中心、充满趣味和创意的世俗化节日,其核心变成了化妆、讨糖、南瓜雕刻和派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