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处露秋寒霜降是指哪六个节气
一场秋雨过后,暑气悄然退去,风中带着丝丝凉意。庭前的梧桐叶开始泛黄,天空显得格外高远。古人观察着这些细微变化,将秋的进程凝练成六个节气: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这六个节气不仅勾勒出季节变换的轨迹,更蕴含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。
立秋:秋之始
立秋,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,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,秋天便宣告开始了。不过此时暑热尚未完全消退,民间素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指的是立秋后还有末伏的酷热。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生,三候寒蝉鸣。”这时节,人们能感受到风的变化——从夏季的湿热转为清爽;早晨的草木上开始凝结露珠;寒蝉在微凉的秋风中鸣叫。农谚说“立秋十天遍地黄”,预示着收获季节即将来临。
在立秋这天,各地有“啃秋”的习俗,人们会吃西瓜、香瓜等,寓意炎夏结束,秋凉开始。还有“贴秋膘”的传统,经过苦夏的人们开始进补,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。
处暑:暑气至此而止
处暑在公历8月23日左右,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到来。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。这个节气正处于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,虽然中午仍然炎热,但早晚已能感受到明显的凉意。
处暑三候为:“一候鹰乃祭鸟,二候天地始肃,三候禾乃登。”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各类谷物陆续成熟,进入收割季节。农谚“处暑满地黄,家家修廪仓”生动描绘了此时的农事活动。
处暑时节,沿海地区常举行开渔节,庆祝休渔期结束,渔民可以出海捕鱼。在南方,人们有放河灯的习俗,祭奠逝者,祈求平安。
白露:露凝而白
白露节气在公历9月7日前后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。这个节气的名称来源于自然现象——夜间温度降低,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。
白露三候为:“一候鸿雁来,二候玄鸟归,三候群鸟养羞。”鸿雁开始南飞;燕子也陆续返回南方;各种鸟类开始储藏食物准备过冬。此时,昼夜温差加大,正是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的时节。
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好喝,秋白露”的说法,表明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别具风味。在南方一些地区,人们会采集白露时节的清露用来泡茶,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。
秋分:昼夜均而寒暑平
秋分在公历9月23日左右,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到来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。秋分之后,北半球昼短夜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。
秋分三候为:“一候雷始收声,二候蛰虫坯户,三候水始涸。”秋分后很少再听到雷声;冬眠的昆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住洞口;降雨减少,沼泽和水洼逐渐干涸。
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,古人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的习俗。现在的中秋节就源于秋分的祭月传统。农谚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指导着冬小麦的播种时机。
寒露:露水已寒
寒露节气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。与白露时节相比,此时的露水因气温更低而带有寒意,故称“寒露”。
寒露三候为:“一候鸿雁来宾,二候雀入大水为蛤,三候菊有黄华。”最后一批鸿雁也南飞了;古人浪漫地认为雀鸟会潜入水中变成蛤蜊;菊花普遍开放。这个时节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南方也秋意渐浓。
寒露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,许多地方有赏菊、饮菊花酒的习俗。农谚“寒露时节天渐寒,农夫天天不停闲”描述了此时繁忙的秋收景象。
霜降:气肃而凝露为霜
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,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到来。这个节气的名称直接点明了气候特征——天气更冷,开始出现初霜。
霜降三候为:“一候豺乃祭兽,二候草木黄落,三候蛰虫咸俯。”豺狼开始大量捕猎,将猎物陈列后再食用,如同祭祀;草木枯黄落叶;冬眠的昆虫都藏入土中不动不食。此时,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为入冬做准备。
霜降时节,枫树、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经过霜打后变成红黄色,漫山遍野,如火似锦,正是观赏红叶的好时机。民间有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的说法,此时注重食补以迎接寒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