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霜降的句子
清晨推开门,一股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,院子里的青瓦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白。俯身细看,每一片瓦的凹槽里,都凝结着细密而晶莹的冰针,在初升的日光下,闪着碎钻般的光芒。这便是霜了。霜降,是秋天最后的叮咛,是冬天寄来的第一封短信。
草木间的寒华
霜,实在是大自然的妙笔。它不像雪那般铺天盖地,以浩大的声势掩盖一切;它只是悄无声息地,在夜深人静时,将一缕缕寒意,精细地镌刻在每一片尚且倔强地挂在枝头的叶上,每一茎枯黄的草尖上。于是,原本在秋风中显得有些萧瑟的草木,此刻反倒焕发出一种清冷而华美的光彩。那枫树的叶子,边缘已被霜浸得愈发红艳,像是用最浓的胭脂勾勒过;那梧桐的大叶,则蜷缩着,叶脉间布满了银白的丝络,如同一幅精工描绘的地图;至于田埂边的野菊花,小小的花瓣承托着这冰冷的重量,非但不显萎靡,反而更添了几分傲然的风骨。
古人看霜,眼中是物候的变迁,是诗意的凝结。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,那清晨水边的霜华,映衬着心中求而不得的渺远人影,使得这寒凉之物,也染上了一层缠绵的怅惘。而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,则又是另一番豁达与欣赏,那经霜之后的红色,在诗人看来,竟比春天的鲜花还要浓烈、还要精神。霜,在这里成了一位严酷却高明的画师,用它冰冷的笔触,为世界渲染出最绚烂的秋光。
天地里的静穆
霜降时节,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深沉的静穆。夏天的虫鸣,早已销声匿迹;秋日的风声,似乎也收敛了许多,变得迟缓而低沉。田野空旷了起来,收获后的土地裸露着胸膛,安然地休憩。泥土变得坚硬,踩上去有清脆的声响。水塘的边缘,开始有了一圈薄薄的、透明的冰凌,试探着向中心蔓延。
这静穆,并非死寂,而是一种沉淀,一种积蓄。仿佛整个自然都在屏息凝神,准备迎接一场更为严寒的考验。动物们最能感知这种变化。山间的松鼠忙着储备最后的橡实,飞鸟的踪迹也变得稀疏,它们要么已经启程去了南方,要么便缩在温暖的巢穴里,减少了活动。这是一种收敛的智慧,将生命的活力藏于内里,以抵御外界的风寒。人到了这个时节,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。清晨不愿早早离开温暖的被窝,说话时,口鼻间会呵出一团团白气,这气息在清冷的空气中瞬间清晰可见,又缓缓消散,仿佛连言语都变得有了形状,有了温度。
人间的烟火
节气的变化,最终总要落到人间的烟火日常里。霜降,在农人看来,是抢收晚稻、播种油菜的最后时机,所谓“霜降抢秋,不收就丢”。而对于寻常人家,则意味着要开始准备过冬了。北方的城市,或许已经开始试供暖气,南方的人们,也要翻箱倒柜地找出厚实的衣物。
吃食上,霜降自有它的仪式感。在北方,人们相信“霜降吃柿子,不会流鼻涕”。那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,经霜一打,褪尽了涩味,变得格外绵软香甜。小心翼翼地撕开那层薄薄的皮,吮吸一口冰凉的、蜜一般的果肉,那股甜意能一直暖到心底里去。在南方,则讲究此时进补,羊肉汤锅开始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。乳白色的汤翻滚着,带着当归、枸杞的香气,一家人围坐,吃得额头微微冒汗,窗外的寒意便被这浓浓的暖意隔绝开了。这食物带来的慰藉,是身体对抗寒冷的本能,也是生活里最朴实、最有效的仪式。
夜色来得格外早。五六点钟的光景,天就黑透了。街灯亮起,昏黄的光晕笼罩着清寂的街道。若是抬头,会发现星空似乎比夏日时更加辽远、清澈,星星像是被冰水洗过一般,一颗颗冷亮地钉在天鹅绒似的夜幕上。偶尔有一两片未曾落尽的叶子,在枝头被风吹动,发出干燥的、窸窣的声响,仿佛是秋天最后的絮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