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座百科

首页 > 黄历 > 二十四节气 > 正文

今年多久立冬

2025-11-06 08:54:21

秋意渐浓,霜降已过,人们开始不自觉地关心起冬天的脚步。对于生活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我们而言,立冬不仅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一种季节转换的明确信号,它宣告着秋天的谢幕与冬天的正式登场。

今年公历11月7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,我们将迎来立冬节气。这个日期相对固定,大多在11月7日或8日,其精确时刻则由精密的天文计算得出。这并非人为随意规定,而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一个特定位置点,是古人观察星辰运转与物候变化得出的智慧结晶。

立冬的渊源与内涵

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“立,建始也”,意为建立、开始;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意味着秋季作物的收获工作已然结束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的阶段。在古人的观念里,立冬不仅仅是一个气候概念,更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节点。它象征着能量的收敛、生命的蓄积,是为来年春日的勃发所做的必要准备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对立冬有三候的生动描述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”这意味着此时节,在北方地区,水面开始凝结薄冰,土地也开始上冻,而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,古人浪漫地想象它们化为了海边那纹色相似的大蛤(蜃)。这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。

南北迥异的立冬物候

虽然节气统一,但中国幅员辽阔,南北跨度大,立冬时节各地的实际景象可谓天差地别。

在北方,尤其是东北、西北地区,立冬时往往已是初冬景象。寒风料峭,草木凋零,许多地方已经迎来了初雪,河流开始出现流凌,土壤也逐渐封冻。人们早已换上冬装,准备迎接漫长的寒冬。

而在华南地区,情况则大不相同。此时可能依旧温暖如春,阳光和煦,树木常青,俗称“十月小阳春”。真正意义上的冬季,可能要等到一个月后的“大雪”节气甚至更晚才会降临。这种物候上的巨大差异,正是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生动体现。

丰富多彩的立冬习俗

围绕着立冬,民间形成了诸多富有生活情趣和养生智慧的习俗。

补冬:食俗中的养生智慧

民间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谚语。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,人们倾向于在立冬这天通过进食滋补的食物来补充能量,抵御严寒。北方人惯于在这一天吃饺子,饺子形似耳朵,寓意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。在南方,人们则偏爱一些温补的菜肴,如鸡鸭鱼肉,或是加入黄芪、当归等中药材炖煮的药膳,在台湾、闽粤地区,羊肉炉、姜母鸭等更是立冬进补的热门选择。

迎冬:古时的官方礼仪

在古代,立冬是重要的节日之一。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,举行迎冬的仪式,以表达对冬神的敬奉,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虽然这一官方礼仪今已不存,但亦可窥见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之心。

酿冬与农事安排

对于农家而言,立冬是进行秋季收获扫尾和冬季准备的关键时期。要抓紧时机将秋收的作物晾晒、储藏完毕。同时,也是着手酿造冬酒、腌制各类蔬菜(如北方腌酸菜、南方做腊味)的时候,为漫长的冬天储备丰富的食物。北方的冬小麦产区,要抓紧完成最后的播种扫尾工作,并做好已播麦田的冬季管理,如镇压保墒、浇灌冻水等,确保麦苗安全越冬。

立冬时节的生活启示

随着立冬的到来,白昼继续缩短,黑夜延长,气温显著下降。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需随之调整。在起居方面,应顺应自然,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,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。在衣着上,需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要护好头部、背部和足部,避免寒邪入侵。

在精神调养上,立冬后宜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,避免烦躁、激动,做到“使志若伏若匿”,如同有所收获而不愿张扬,这有助于体内阳气的闭藏。在运动方面,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,以免耗伤阳气,可选择太极拳、散步、慢跑等相对平和的运动,以微微发热出汗为度。

从秋的丰收到冬的收藏,立冬就像一个庄严的过渡,提醒着我们放慢脚步,向内审视,积蓄力量。它告诉我们,生命的节奏有张有弛,有绽放便有沉淀。在寒意渐深的时节里,围炉夜话,品尝家宴,感受亲情的温暖,或者静心读书,沉淀思绪,都是为了下一个春天的萌发所做的,最踏实、最温暖的准备。

为您推荐

立冬有什么忌讳

中国记者节

立冬有什么意义

今年几月几日立冬,立冬是农历几月几日,今年几月几号立冬

立冬名言

江苏立冬吃什么

今年多久立冬

立冬吃饺子说说

立冬的幽默句子

立冬吃什么菜好

湖南立冬吃什么

立冬节气吃啥

关于立冬的诗

南方立冬习俗

立冬早安语

立冬北京吃什么

立冬温馨提示语

立冬吃什么补

未品秋浓已立冬,未品浓秋已立冬

立冬的由来

加载更多...

生肖运程

  • 今日
  • 明日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
  • 2025年

今日运势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