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座百科

首页 > 黄历 > 国外节日 > 正文

万圣节吃糖果吗

2025-10-30 18:20:17

深秋的风卷起第一片梧桐叶时,商店的橱窗便开始闪烁起南瓜灯暖橙色的光。骷髅、幽灵和蝙蝠的装饰下,最吸引孩子的,永远是那些堆积如山的糖果——五彩的包装纸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。万圣节与糖果,仿佛已是不可分割的一体。但当我们剥开那层绚丽的糖纸,是否也曾想过,这甜蜜的传统究竟从何而来,又将带领我们去向何方?

这甜蜜传统的源头,并非始于欢乐,而是源于恐惧。两千多年前,居住在今爱尔兰、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,相信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夜晚,是生死界限最模糊的时刻。亡魂会重返人间,游荡于村落与荒野之间。这便是萨温节的由来——一个充满敬畏与不安的节日。

为躲避邪灵,人们会熄灭炉火,让家宅显得寒冷荒芜,以营造无人居住的假象。他们自己则戴上由动物头骨、皮毛制成的狰狞面具,装扮成亡灵的样子,混迹于游魂之中,希望以此瞒过鬼魅的眼睛。而安抚这些可能的“不速之客”,也是重要的仪式。人们会在屋外放置一些食物和糕点,作为献给亡魂的祭品,祈求它们得到慰藉后安然离去,不要侵扰生者的世界。这一充满实用主义的古老风俗,正是日后“不给糖就捣蛋”与准备糖果最原始的雏形。那时的“款待”,其核心是恐惧驱动下的交换与安抚,与今日纯粹的欢愉相去甚远。

时光流转,习俗也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被冲刷、重塑。公元8世纪,基督教会将十一月一日定为“天下圣徒之日”,前夜便被称为“万圣节前夜”。古老的异教传统与新的宗教节日相互渗透、融合,那些关于鬼魂的传说与仪式,逐渐褪去部分严肃的宗教色彩,向更具社群性的民间活动演变。

到了中世纪晚期,在英国和爱尔兰兴起了“灵魂蛋糕”的习俗。在万圣节期间,穷人家的孩子和妇女会挨家挨户地唱歌、为逝者的灵魂祈祷,而居民则会给他们一种被称为“灵魂蛋糕”的方形小点心作为回报。每收到一块蛋糕,就象征着一个灵魂被从炼狱中拯救出来。这时的“乞讨”已带有明确的回报性质,并且与慈善行为联系起来。从献给亡魂的祭品,到送给活人的、带有宗教功德的糕点,食物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转变,为现代万圣节的糖果传统铺平了道路。

然而,真正将糖果与万圣节紧密捆绑在一起的,还是二十世纪美国的商业力量。十九世纪末,随着爱尔兰移民涌入新大陆,他们也带来了万圣节的习俗。起初,庆祝活动更侧重于恶作剧和社区聚会,人们分发的可能是水果、坚果、硬币或自家烘焙的饼干。转折点发生在二战之后。

五十年代,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期,郊区的扩张建立了紧密的邻里社区,为“不给糖就捣蛋”提供了理想的环境。精明的糖果制造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。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,将万圣节塑造为一个“属于糖果的节日”,极力推广独立包装、小巧精致的糖果,强调其方便、卫生和安全的特点。工业化的糖果生产成本低廉、易于储存和分发,迅速取代了家庭自制食品。就这样,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,糖果完成了对万圣节的“甜蜜征服”,成为了这个节日最无可争议的主角。

时至今日,万圣节糖果早已超越了单纯零食的范畴,它是一套复杂的社交货币与童年仪式。对于孩子们而言,那盏在夜色中摇曳的南瓜灯,不仅是照明工具,更是通往奇幻世界的入口。他们装扮成英雄、公主或怪物,鼓起勇气敲响陌生人的门,喊出那句具有魔力的“不给糖就捣蛋”。每一次门的开启,都是一次微小的冒险与期待的满足。沉甸甸的糖果袋,是勇气与社交的成果,是可以在伙伴间炫耀的“战利品”。

回到家后,将所有的糖果倒在床上细细清点、分类、与兄弟姐妹交换,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节日高潮的一部分,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与博弈的乐趣。在这套完整的仪式中,糖果是奖励,是媒介,也是共享快乐的载体。它编织了童年关于冒险、自主与社区互动的最初记忆。

当我们今天再拿起一颗万圣节糖果,它早已不是那个用来安抚幽魂的祭品,也不仅是商业营销的成功案例。它是一枚时间的胶囊,封存着从古老凯尔特荒原上传来的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低语;它也是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习俗如何在移民文化与商业社会中流动、变形,最终落地生根。所以,当这个万圣节,孩子们欢笑着跑来,递上他们的收集袋时,我们放入的,不只是一颗糖,也是一份参与历史、延续欢庆的微小见证。那甜味在舌尖化开的瞬间,是古今交汇的一刻,是人类用集体的想象力,将恐惧化为游戏,将古老仪式化为共同记忆的奇妙证明。

生肖运程

  • 今日
  • 明日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
  • 2025年

今日运势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