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给父母的一封信

秋意渐浓,庭前的桂花已落了一地金黄。窗外的风带着些许凉意,却吹不散心头那份沉甸甸的牵挂。提起笔时,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,只觉得这笔太轻,载不动这些年对你们的思念与感激。
记得小时候,重阳节在记忆里是带着茱萸清香的。天刚蒙蒙亮,母亲就会在我的衣襟上别一枝茱萸,那特殊的香气至今还萦绕在鼻尖。父亲总会在这天格外认真地检查我的功课,然后在傍晚时分,带着全家人登上城外的小山。山路崎岖,你们走在前面,不时回头伸手拉我一把。那时你们的背影那样挺拔,步伐那样稳健,仿佛能为我遮挡所有的风雨。
如今想来,那些寻常的重阳日,竟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。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,锅里翻滚的菊花酒散发的甜香;父亲在灯下为我讲解诗词,一字一句教我背诵王维的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当时只道是寻常,如今在异乡的深夜里想起,才懂得其中深意。
这些年在外奔波,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。每次回去,都能看见岁月在你们身上留下的痕迹。父亲的背不再挺直,母亲的眼角又添了新纹。你们总是笑着说“一切都好”,可我知道,那是不想让我担心。电话里,你们永远在问“钱够不够花”“工作累不累”,却从不提起自己的病痛与不便。
前年重阳,我因工作繁忙没能回家,只在电话里匆匆说了几句。后来才从妹妹那里知道,那天你们特意做了我爱吃的重阳糕,在餐桌前等到饭菜都凉了。放下电话,我在陌生的城市街头走了很久,满城的灯火辉煌,却照不亮内心的愧疚。
今年的重阳又快到了,我特意请了假,想要回去陪你们登高望远。不再是为了应景,而是真的想和你们一起,像小时候那样,一步一步爬上那座熟悉的山。我知道,这次该换我在前面引路,在陡峭处伸手搀扶了。
这些年在城市里生活,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。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在重阳登高——不只是为了避灾祈福,更是为了在更高的地方,望一望来时的路,看一看远方的家。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节日又叫“老人节”——因为它提醒着我们,在追逐远方的时候,别忘了身后渐渐老去的父母。
母亲总说,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。其实不是老了才回忆,是回忆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珍贵。我记得父亲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“人”,一撇一捺,相互支撑;记得母亲在我发烧的夜里,整夜不睡地用湿毛巾为我敷额。这些点点滴滴,构成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理解——关于爱,关于责任,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。
窗外的月亮快要圆了,清辉洒在书桌上。我想起你们常说“月是故乡明”,从前不觉得,现在深有体会。在异乡看到的月亮,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,不如老家院子里看到的那般清澈明亮。
这次回去,我想陪父亲下几盘棋,虽然总是输给他;想帮母亲在厨房打下手,虽然她总嫌我笨手笨脚;想听你们讲讲我不在时发生的琐事,哪怕是邻家的猫生了小猫这样的小事。重要的是,我们在一起,像真正的家人那样,共享一段温暖的时光。
重阳节的意义,或许就在于提醒我们: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,回头看看那些一直在我们身后的人。茱萸依旧,菊花依旧,改变的是容颜,不变的是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