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座百科

首页 > 黄历 > 中国节日 > 正文

重阳节养生

2025-10-28 16:03:32

秋意渐浓,菊黄蟹肥,当空中弥漫起桂子的清甜,重阳节便悄然而至。农历九月初九,二九相重,称为“重九”,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饮菊酒等习俗。这些沿袭千年的传统,并非仅是仪式,其背后蕴藏着极为深刻的养生智慧,与自然节律、人体气血变化紧密相连,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健康遗产。

顺应天时:秋日登高的养生妙谛

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便是登高。此时,暑热已退,寒冬未至,秋高气爽,正是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时节。从现代科学角度看,登高是一项极佳的有氧运动,能增强心肺功能,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身体免疫力。登至山顶,极目远眺,满山红叶或苍翠松柏尽收眼底,能有效舒缓眼部疲劳,放松紧张的大脑神经。

然而,登高的意义远不止于锻炼身体。中医理论认为,秋季对应于人体的“肺”脏,主气,司呼吸,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。秋天气候干燥,容易损伤肺阴,导致口干、咽燥、皮肤干涩等问题。登高呼吸山间清新湿润的空气,恰能濡养肺脏,所谓“吸清呼浊”,有益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。同时,登山过程中的适度劳累,有助于气血流通,唤醒因夏季贪凉而略显困顿的身体机能,为迎接冬季储备能量。这正体现了《黄帝内经》中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”的养生总纲。

饮食润燥:菊花酒与重阳糕的养生内涵

重阳节的饮食习俗,同样充满了养生哲学。

菊花,是重阳节的标志性物象。它不仅可观可赏,更可饮可食。中医认为,菊花性微寒,味甘、苦,归肺、肝经,具有散风清热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秋季气候转凉,风燥之邪易侵袭人体,导致感冒、头痛、眼目昏花等。饮用菊花酒或菊花茶,正好可以应对这些时令不适。古人酿制菊花酒,通常将菊花与糯米、酒曲同酿,酒能行药势,将菊花的功效更好地发散开来,达到“治头风,明耳目,去痿痹,消百病”的效果。对于不善饮酒者,一杯清淡的菊花茶,同样能起到滋阴降火、清肝明目的作用。

重阳节的另一项重要食俗是吃“重阳糕”。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早期的重阳糕用料朴实,主要由米粉、枣、栗子等蒸制而成。这些食材看似平常,却暗合秋季养生之道。红枣能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;栗子可健脾补肾,强筋活血;米粉则能温养脾胃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但也易引发人们的悲秋之情,脾胃功能也可能因情绪波动而减弱。温软香甜的重阳糕,易于消化,能温暖脾胃,补充能量,缓解秋乏,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也能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
避邪求安:茱萸与艾草的防疫智慧

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王维的诗句让茱萸与重阳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“关口”,需要辟邪求吉,而茱萸和艾草就被赋予了这样的功能。

茱萸,又名“越椒”、“艾子”,其果实气味辛香浓烈。中医视其为一味中药,性热,味辛、苦,有小毒,归肝、脾、胃经,有温中、止痛、理气、燥湿的功效,能治疗呕逆吞酸、腹痛寒疝等症。古人将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装入布袋做成香囊,实际上是利用其挥发油的气味来驱除蚊虫,预防因虫媒传播的疾病。同时,其辛香走窜之气,能够通利九窍,醒神开郁,振奋精神,抵御秋季的肃杀之气。

同样,艾草也是重阳节常用的植物。其性温,味苦、辛,能温经止血,散寒止痛,祛湿止痒。民间有在重阳节用艾草煮水沐浴或熏蒸房屋的习俗,意在利用艾草的芳香之气净化空气,祛除湿寒,预防秋冬疾病。这些古老的防疫方法,在今天看来,依然蕴含着科学的道理,是利用天然植物的药理特性进行环境消毒和疾病预防的智慧体现。

调摄情志:在静默中安顿身心

重阳节亦是敬老之节。在崇尚生命、关爱长辈的温情背后,还包含着更深层的养生之道——精神的调摄。

秋季,草木凋零,万物萧瑟,人的情绪容易随之低落,产生悲秋、惆怅之感。中医认为“悲忧伤肺”,过度悲伤会耗伤肺气。因此,秋季养生重在“收敛神气”,保持内心平静。重阳节倡导的尊老敬老,家人团聚,共叙天伦,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导。陪伴长辈,听他们讲述往事,分享生活中的点滴,能让情感有所依托,驱散孤独与凄凉。

此外,赏菊这一雅事,也有助于陶冶情操,排解忧郁。菊花开于寒秋,傲霜独立,其高洁、淡泊的品格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。凝视菊之形态,品味菊之清韵,能让人心境平和,超然物外,达到“使志安宁”的养生境界。

生肖运程

  • 今日
  • 明日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
  • 2025年

今日运势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