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重阳节

2025年的重阳节是公历10月29日,星期三。
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乙巳年 九月初九。
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,这正是节日名称的由来。
秋意渐浓,丹桂余香尚未散尽,九九重阳便已悄然而至。古人将“九”定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,又因日与月皆逢九,亦称“重九”。这个时节,天高云淡,风物疏朗,自有一番清嘉明澈的韵味。
登高望远,是此日最富诗意的传统。这并非寻常的登山健体,而是一种精神的远游,一种情怀的寄托。人们拾级而上,脚步踏在落叶铺就的石阶上,沙沙作响,仿佛是与往昔岁月的低语应答。及至峰顶,极目远眺,但见层林尽染,山河辽阔,胸中积郁的块垒似乎也随着那浩荡的天风消散而去。这登临的意趣,早在千年前便已融入文人的血脉。诗圣杜甫在《九日》中写道:“重阳独酌杯中酒,抱病起登江上台。”即便身染疾患,也要在这一天强撑病体,登台眺望,所追寻的,便是那一份超越尘俗的旷达。而王维那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千古慨叹,怕也是在登高之时,眼见旁人欢聚,自己形单影只,那份对亲人的思念才愈发刻骨铭心。此刻,若有亲眷相伴,共赏这无边秋色,便是人间最简单的幸福了。
说到应节的吃食,重阳糕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。那软糯的糕体,或蒸或烘,嵌着红枣、栗子、杏仁等各色果脯,香甜的气息能飘满整条巷子。这小小的糕点,承载的不仅是味觉的甜蜜,更有“步步高升”的美好祝愿。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,一块精心制作的重阳糕,便是长辈能给予孙辈最实在、也最富期许的宠爱。除了糕,还有酒。菊花酒,用当年初开的菊花辅以青米酿制而成,酒味香醇,更有祛灾祈福的寓意。陶渊明是爱菊亦爱酒之人,他的“酒能祛百虑,菊为制颓龄”,道尽了这杯中物的妙处。想象一下,秋日庭园,采一捧东篱黄菊,斟一盏琥珀色的菊酒,与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,那份安详与满足,足以慰藉一整年的辛劳。
重阳的另一重深意,在于敬老孝亲。近代以来,这个节日又被赋予了“老人节”的新内涵,使其在传统诗意之外,更添一份温暖厚重的现实关怀。“孝道”二字,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,它融入在晨昏定省的琐碎里,体现在嘘寒问暖的寻常中。它或许是远行时的一通电话,是归家时的一声问候,是耐心倾听他们重复了无数遍的往事,是努力理解他们与新时代的些许隔膜。生命犹如一个圆环,我们年幼时,是他们弯下腰,牵着我们的手,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;当他们年华老去,步履蹒跚,便轮到我们成为他们的依靠与支撑。这种反哺之情,是人类情感中最朴素,也最恒久的乐章。
赏菊,亦是重阳一雅。秋霜愈重,菊花开得愈是精神,那凌寒不凋的傲骨,向来被文人墨客引为同道。然而,赏菊的意趣,不止于观赏其姿态,更在于品味其品格。它不与百花争春,却在萧瑟的秋日里独自芬芳,这种淡泊与坚守,恰如人生步入晚境,褪去浮华后所沉淀下的从容与智慧。陪伴长者,若能懂得欣赏他们如秋菊般静美的风骨,倾听他们岁月长河中淘洗出的智慧,这份相处,便超越了单纯的赡养,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与滋养。
茱萸,那有着浓烈气味的植物,古人将其果实用布囊盛放,佩于臂肘,认为可以驱邪避灾。这风俗今日已不常见,但那份祈求家人安康的深切愿望,却穿越千年,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亲人的守护,对团圆的渴望,始终是潜藏在节日肌理中最坚韧的脉络。
暮色四合,秋风带着些许凉意。这个古老的节日,像一坛被时光精心酿造的老酒,既有登高放怀的豪迈,也有敬老思亲的温情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匆匆前行的路上,莫要忘了来处,莫要忽略了那些始终用目光守护着我们背影的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