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重阳节是几月几号

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,这正是节日名称的由来。
重阳节又称“老人节”,如果您有登高、赏菊或回家陪伴长辈的计划,可以提前安排起来了。
秋意渐浓,天高云淡,当梧桐叶开始泛黄飘落,许多人便开始惦念起一个温暖的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。今年的重阳节,2025年的重阳节是公历10月29日,星期三。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乙巳年 九月初九。那用红色小字标注的“重阳”二字,便如一缕醇厚的酒香,悄然唤醒了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与敬老深情。
重阳节,为何定在农历九月九日?这源于古老的《易经》。“九”在古时被定为阳数,两“九”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,同时“九九”又与“久久”同音,自先秦时代起,人们便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寄托着对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。及至汉代,重阳节逐渐定型,到了唐代,则被正式确立为民间节日,从此,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等习俗,便伴随着无数诗人的吟咏,穿越千年时光,流淌至今。
登高望远,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。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这个季节登高远眺,既可达到心旷神怡、健身祛病的目的,也契合了古人“辞青”的意境,与阳春三月的“踏青”遥相呼应。立于山巅,极目远眺,层林尽染的秋色尽收眼底,积郁的闷气仿佛也随之消散。这不仅是身体的攀登,更是一种精神的舒展,是对“更上一层楼”的人生境界的向往。在今日,我们或许不必非去寻觅名山大川,与家人相伴,漫步于城市公园的缓坡,或登临附近的亭台楼阁,同样能感受到这份秋日的开阔与畅达。
重阳节又被称为“菊花节”。菊,是秋的魂魄,也是长寿的象征。当百花凋零,唯菊花凌霜傲放,其恬然自处、淡泊高洁的品格,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。孟浩然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的期约,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闲适,都将菊花与重阳紧密相连。赏菊、饮菊花酒、食菊花糕,不仅是应时的风雅,更蕴含着祛灾祈福、延年益寿的寓意。在秋日的暖阳下,细细观赏那千姿百态、色彩斑斓的秋菊,品味一杯清冽的菊花茶,生活的烦扰似乎也在这份静美中沉淀下来。
佩插茱萸,也是重阳古俗之一。茱萸作为一种药用植物,香气辛烈,古人认为在重阳这天插茱萸于发间,或佩戴茱萸香囊,可以驱邪避灾,抵御初寒,因此重阳节又有“茱萸节”之称。王维那句脍炙人口的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更是将这一习俗与深切的思亲之情融为一体,赋予了它浓厚的人情味。如今,这一习俗虽不似古时普遍,但其承载的祈求家人平安健康的朴素愿望,却从未改变。
当然,重阳节最核心的内涵,在于其承载的敬老爱老之情。因“九”是数字中的至阳,又与“久”谐音,寓意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,重阳节便自然与敬老传统相结合。近年来,我国更将重阳日定为“老年节”,这使古老节日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。在这一天,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发送一句问候或一份礼物,更应思考如何将尊老敬老内化于日常。陪伴,是最好的孝敬。放下手中的忙碌,回到父母长辈身边,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,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,这种实实在在的陪伴,远比任何物质馈赠更能温暖老人的心。我们还应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,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,学习新事物,适应智能时代,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认同。
重阳节,是秋日里一首风物与情怀交织的诗。它提醒我们,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,不要忘记亲近自然,感受时序的更迭;更提醒我们,勿忘生命之源,常怀感恩之心。今年的十月十一日,当重阳佳节来临,愿我们都能暂歇脚步,或携家人登高赏景,或与长辈共叙家常,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,如同那经霜愈艳的菊花,在秋光中粲然绽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