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什么时候

农历九月初九,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。这个节日又称重九节、登高节、敬老节,其名称来源于古老的阴阳观念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,而九是最大的阳数。九月初九,月与日皆逢九,两阳相重,故称重阳。
关于重阳节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。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、祭祖的习俗。到了汉代,重阳节逐渐盛行,并增添了求长寿的习俗。汉代著作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,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位侍女贾佩兰,她出宫后曾回忆宫中每年九月初九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情景。这里的蓬饵,就是最早的重阳糕。
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,一般认为始于唐代。唐代是中国传统节日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并沿袭至今。在历史长河中,这个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形成了独特的节俗活动。
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。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这个时节登高远望,既能达到心旷神怡、健身祛病的目的,也寄托了人们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。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,有几种不同的说法。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桓景避灾的传说。据南朝梁人吴均所著《续齐谐记》记载,东汉时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。有一天,费长房对桓景说: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祸,速回家中,让家人各做绛囊,盛茱萸系于臂上,登高饮菊花酒,方可消灾。桓景依言而行,晚上回家时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都暴死。从此,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习俗就流传开来。
茱萸雅俗同样源远流长。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,可入药,有驱虫祛湿、逐风邪的功效。重阳节时,人们或佩带于臂,或放置香袋中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这一习俗在唐代诗歌中多有体现,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,也生动记录了当时重阳佩茱萸的习俗。
赏菊饮酒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。农历九月,菊花盛开,赏菊成为节日的雅事。菊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,还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菊花象征高洁情操和长寿。重阳节饮菊花酒,既有祛灾祈福的寓意,也符合养生之道。屈原的《离骚》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,可见菊花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。陶渊明更是以爱菊闻名,他的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,进一步丰富了菊花的文化意蕴。
在饮食方面,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食品。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作方法因地而异,但都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。有些地方的重阳糕制成九层,形似宝塔,上面还做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的寓意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九月九日……面饼种枣栗,其面星星然,曰花糕。糕肆标纸彩旗,曰花糕旗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。可见当时已有重阳节娘家迎女归宁食糕的习俗,故重阳节又称女儿节。
随着时代发展,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。1989年,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,赋予这一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。在这一天,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,弘扬中华民族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传统美德。这一举措既传承了重阳节原有的祈寿内涵,又适应了当代社会的需要。
如今,重阳节已成为法定的老年节。每到这一天,人们或登高赏秋,或感恩敬老,或品尝重阳糕,或观赏菊花。这些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,使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重阳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,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弘扬家庭美德的重要载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