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重阳节又称老人节

秋意渐浓,丹桂飘香,当九月初九来临,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登高、赏菊、插茱萸。这个被称为重阳的节日,在中国已经绵延了两千多年。然而在现代社会,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——老人节。从古代驱邪避祸的原始信仰,到如今尊老敬老的现代诠释,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经历了深刻的演变。
重阳节俗的起源与演变
重阳节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。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的活动。汉代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可见当时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节俗。茱萸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,菊花则象征着高洁与长寿。
三国时期,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写道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这时,重阳已经明确定在九月初九,并有了祈求长寿的内涵。
登高习俗的普遍流行,与一则著名的传说有关。梁朝吴均《续齐谐记》记载,东汉时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。一日,费长房对桓景说:“九月九日,汝家中当有灾。宜急去,令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以系臂,登高饮菊花酒,此祸可除。”桓景依言而行,傍晚回家,发现家中鸡犬牛羊皆暴死。从此,重阳登高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。
尽管这些习俗带有神秘色彩,但其中已蕴含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长寿的追求,为后世重阳节向老人节的转变埋下了伏笔。
数字九的文化意蕴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数字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。《周易》将数字分为阴阳,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。九作为最大的阳数,被称为“至阳”或“老阳”,蕴含着极致、尊贵的意味。九月初九,月日皆逢九,故称“重阳”或“重九”,被认为是阳气极盛的日子。
这种数字崇拜与尊老思想产生了奇妙的结合。九作为极数,象征着至高无上,而传统社会中的长者因其丰富的阅历和智慧而备受尊敬。九九重阳,两个九相重,更加强调了尊崇的含义。魏文帝曹丕曾说:“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。”这里的“长久”既指时间的绵延,也暗含生命长久之意。
从“九九”到“久久”的谐音转换,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节日与长寿的关联。在中国语言文化中,谐音常常被赋予特殊意义。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同音,很自然地引申出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。这种语言上的巧妙关联,为重阳节注入了祝福长者长寿安康的文化内涵,使其自然而然地与敬老尊老联系起来。
现代社会转型与老人节的确立
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,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成为必然。二十世纪后期,中国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,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。1989年,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“中国老人节”,后又称“敬老节”。这一举措赋予了这个古老节日新的时代内涵。
这一转型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需求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增加,空巢老人现象日益突出。传统节日需要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,才能保持其生命力。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,既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,也是对现代社会需求的回应。
各地在庆祝老人节时,既保留了传统的登高、赏菊等习俗,又创新了许多尊老敬老的活动形式。社区组织老年人登山活动,学校引导学生为长辈做一件事,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形式的慰问老人活动。这些新型节俗活动,使重阳节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
今日的重阳节,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丰富面貌。在城市公园里,我们既能看到登高赏菊的市民,也能见到社区组织的敬老活动;在乡村,既保留了传统的祭祖仪式,也出现了为老人免费体检的新型节庆方式。
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文化内涵的深化。传统的登高活动,在现代社会成为子女陪伴父母锻炼身体的机会;赏菊的雅趣,成为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;插茱萸的古老习俗,转化为对老人健康的深切关怀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融合不是单向的。传统习俗为现代节日提供了文化底蕴和历史连续性,而现代的敬老活动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例如,数字技术的普及,让远在他乡的子女可以通过视频与父母“云登高”、“云团聚”,创造出新型的节庆方式。
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创造性。重阳节向老人节的转型,正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创新的特质。这个过程中,节日的核心价值——对生命的尊重、对长者的敬爱——不仅没有丢失,反而在新时代得到了强化和升华。
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,重阳节作为老人节的意义愈发凸显。它提醒着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放慢脚步,陪伴生命中最值得尊敬的长者,传承千年的智慧与温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