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习俗

秋意渐浓,菊有黄华,农历九月初九悄然而至。九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曰重阳,亦称重九。这个发端于远古、成型于秦汉、兴盛于唐宋的节日,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,其习俗在千年流转中,既延续着古老的传统,又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。
登高望远
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,莫过于登高。此俗起源甚早,一般认为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及“清气上扬、浊气下沉”的观念有关。九月秋高气爽,云淡风轻,正是登临远眺的好时节。人们于此时离开平日的居所,攀上高山或高台,呼吸新鲜空气,极目远眺,感受天地之开阔。
在文人墨客的笔下,重阳登高被赋予了诗意与哲思。王维那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千古绝唱,道尽了登高活动所勾起的乡愁与对亲友的深切思念。而杜甫在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中写下的“老去悲秋强自宽,兴来今日尽君欢”,则抒发了人生易老、世事沧桑的感慨。登高,不仅是身体的提升,更是心境的拓展,在俯瞰山河之际,个人的烦忧似乎也随之消散于苍茫天地之间。时至今日,许多地方的人们依然保持着重阳登高的习惯,或全家出动,或好友相约,在攀登中锻炼体魄,在远眺中涤荡心灵。
佩戴茱萸
古时重阳节,民间有佩戴茱萸的习俗,或插于发髻,或装入香囊佩于臂膀。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,又名“越椒”、“艾子”,在古代被视为驱邪祛病的吉祥物。晋代周处《风土记》记载:“九月九日,律中无射而数九。俗于此日,以茱萸气烈成熟,尚此日,折茱萸房以插头,言辟恶气而御初寒。”人们相信,在重阳这天佩戴茱萸,可以驱逐秽气,抵御初寒,防止病邪侵袭。
这一习俗也蕴含着浓厚的亲情与友情。正如王维诗中所描绘,兄弟们登高时人人佩戴茱萸,唯独少了诗人自己,那份缺憾与思念,正是通过“茱萸”这一具体物象得以深刻传达。茱萸的红色果实和浓郁香气,在古人眼中象征着生命的旺盛与吉祥的寓意。虽然如今日常生活中佩戴茱萸的习俗已不普遍,但在一些传统保留较好的地区,或是在一些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活动中,我们仍能见到它的身影,它如同一个文化的符号,提醒着人们这个节日的古老渊源。
赏菊饮酒
重阳节正逢菊花盛放之时,赏菊与饮菊花酒便成了节令雅事。菊花,被誉为“花中隐士”,凌霜而开,姿色清雅,气味芬芳,深受文人雅士喜爱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中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的诗句,生动地记录了古人在重阳日相约赏菊、饮酒畅谈的风雅。
菊花不仅可供观赏,更被制成应节饮品——菊花酒。古人认为菊花有清热明目、延年益寿的功效,将其与黍米一同酿造成酒,称之为“菊花酒”或“长寿酒”。汉代《西京杂记》就有记载:“菊华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米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饮焉,故谓之菊华酒。”在重阳佳节,与亲友共饮一杯醇厚的菊花酒,既有祛病祈福的寓意,也充满了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。如今,赏菊依然是重阳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,各地常举办菊花展,万千品种、形态各异的菊花争奇斗艳,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赏。而菊花酒、菊花茶也作为时令饮品,为这个古老的节日增添了一抹清雅的韵味。
敬老感恩
近代以来,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得到了重要的拓展与升华。因“九”与“久”同音,有长久长寿之意,我国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“老人节”,后又称“敬老节”。这一举措,为传统节日注入了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新时代精神。
在这一天,社会各界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。机关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会组织慰问离退休老同志;社区、村镇会为高龄老人送去关怀与礼物;家庭成员则会尽可能团聚,悉心陪伴长辈,或一同出游赏景,或共享丰盛家宴,感念亲恩,祝愿老人健康长寿。这使得重阳节在延续传统习俗的同时,更加强调了其作为家庭伦理节日的重要性,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。
品尝花糕
重阳节的美食,当属花样繁多的“重阳糕”。此俗起源亦早,或因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,用以替代登高,寄托美好愿望。南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中记载:“此日都人店肆,以糖面蒸糕……插小彩旗,名‘重阳糕’。”传统的重阳糕多以米粉、果仁、豆沙等为原料蒸制而成,精致者还会在上面插上五色小彩旗,点缀枣、栗、石榴子等,色彩缤纷,惹人喜爱。
各地重阳糕的形态与风味不尽相同。北方常见的是以发面垒叠而成的枣栗糕,南方则多见糯米制成的糍粑或松软的米糕。有些地方的重阳糕竟达九层,如同小宝塔,上面还做两只小羊,以合“重阳(羊)”之俗。品尝着香甜软糯的重阳糕,人们不仅满足了味蕾,更是在品味一份源远流长的文化,感受着来自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美好祈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