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登高

秋意渐浓,天高云淡,又到一年重阳时。这个古老的节日,总与登高紧密相连,仿佛在召唤人们暂时离开平日的居所,向高处去,去感受不一样的天地。
登高的习俗,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。古人认为,重阳节正值季节转换,阳气衰减,阴气上升,容易有灾祸降临。登上高处,既可避灾禳祸,又可接近天宇,吸纳阳气。汉代《西京杂记》中已有记载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到了唐代,重阳登高已经蔚然成风。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写道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诗中既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,也印证了当时重阳登高、佩戴茱萸的普遍风俗。
随着时代变迁,登高避灾的原始意味逐渐淡去,但登高这一活动本身,却因其独特的魅力而被保留和传承下来。它不再仅仅是趋吉避凶的仪式,更演变成一种亲近自然、锻炼体魄、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。
登高望远,首先是一场身体的舒展。沿着石阶或山路缓缓而上,脚步或轻快或沉重,呼吸随着坡度变化而调整,身体的每一个关节、每一块肌肉都在有节奏地运动。这种运动不同于平地的疾走,它需要更多的耐力和平衡。当汗水微微浸湿衣衫,当双腿略感酸软,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疲惫,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释放。登至半山,驻足喘息,山风拂面,带来草木的清新气息,顿觉神清气爽,疲惫仿佛也被这山风带走了大半。
比身体舒展更深刻的,是心灵的涤荡。当我们一步步向上,喧嚣的市声渐渐远去,取而代之的是鸟鸣虫唱,是风吹过松林的簌簌声。目光所及,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,而是苍翠的树木、嶙峋的岩石。平日里萦绕心头的琐碎烦恼、工作压力,在这广阔的自然面前,似乎也变得渺小和微不足道了。山,以其巨大的沉默和恒久的姿态,教会我们什么是开阔,什么是包容。这种心灵的“换气”,是任何室内休闲都难以替代的疗愈。
及至峰顶,极目远眺,方才的辛苦攀登瞬间化为巨大的满足与喜悦。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杜甫的诗句道出了登临绝顶时共通的豪情。山川大地,尽收眼底;城市村落,宛如模型。视野的开阔带来的是心胸的开阔。平日里纠结于方寸之间的得失,此刻在宏大的空间尺度下,似乎都找到了释然的理由。我们俯瞰来路,那蜿蜒曲折的山径,不也正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吗?每一次向上的努力,都让我们看到了更远的风景。
重阳登高,还承载着一份深厚的情感内涵。它不仅是个人与自然的对话,更是家人朋友之间情感的纽带。在现代社会,忙碌的生活常常让亲人聚少离多。重阳佳节,相约登高,为团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由。扶老携幼,一家人说说笑笑,相互鼓励,共同向着山顶进发。在这个过程中,亲情在自然的怀抱中得以温润和加固。对于故去的亲人,登高望远也寄托着一份追思。望向远方,仿佛能穿越时空,与那些逝去的面容和温暖的过往再次相逢。茱萸的香气或许已不常闻,但那份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思念与珍重,却穿越千年,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。
如今,我们登高,不再有古人那般浓重的神秘色彩和祈福禳灾的迫切,但那份对自然的敬畏、对健康的追求、对生命境界的提升渴望,却是一脉相承的。我们攀登的,不仅是现实中的一座山,也是心中的一座山——那是我们对更高、更远、更开阔人生状态的向往。
秋山明净,正是登临好时节。当重阳的阳光洒满山径,不妨暂且放下手头的琐事,走出门去,寻一处山丘或高台,加入这源远流长的登高传统。在向上的每一步中,去感受身体的节奏,去聆听自然的声音,去体会视野逐渐开阔的欣喜,去珍惜与身边人同行的温暖。这或许就是重阳登高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礼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