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的由来

秋意渐浓,丹桂飘香,当九月初九这一天来临,许多人家会登高远眺,佩茱萸,饮菊酒,品尝重阳糕。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,背后蕴藏着怎样的起源与深意?它的故事,始于远古,成于汉唐,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,逐渐沉淀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。
数字“九”与古老的祭祀
重阳节的核心,与一个数字密切相关——“九”。在中国古老的传统观念中,数字富有深刻的哲学内涵。“九”在《易经》中被定为阳数,而九月初九,月与日皆逢九,两九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,也叫“重九”。古人认为,这是一个阳气极盛的日子,物极必反,也意味着潜在的危机与转折。因此,早在先秦时期,先民们便会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与祭祀大火星的仪式,以感谢天地的恩赐,并祈求规避未来的不祥。这种对自然和天象的敬畏与崇拜,可视为重阳节最原始的雏形。
桓景剑斩瘟魔的传说
关于重阳节的具体由来,在民间流传最广的,莫过于东汉时期桓景剑斩瘟魔的传说。据南朝梁人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所载,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多年。一日,费长房告诫桓景,九月九日其家将有灾祸,须令家人制作绛囊,内盛茱萸,系于臂上,并登高饮菊花酒,方可消灾避祸。桓景依言而行,携全家登山躲避。傍晚归家时,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均已暴毙。费长房告知,此乃代家人受祸。这个故事迅速在民间传开,此后,每逢九月初九,人们便效仿桓景,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酒,相沿成习,逐渐成了固定的风俗。这个传说虽然充满神话色彩,但它生动地反映了古人驱邪避灾、追求健康平安的朴素愿望。
从驱邪避灾到登高雅集
登高,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。其最初的意义,正如桓景传说中所揭示的,是为了躲避灾祸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习俗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。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文人墨客为登高注入了浓郁的文化与情感色彩。
秋高气爽的九月,天空澄澈,层林尽染,正是登临送目的好时节。文人们不再仅仅为了“避灾”而登山,更是为了陶冶性情,抒发胸臆。他们置身于壮阔的自然之中,感受宇宙之无穷,感慨人生之易老。王维那首传诵千古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——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——便将重阳节的思亲之情与身世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至此,重阳节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禁忌日,逐渐演变为一个富含诗意和人文精神的节日。
茱萸与菊花:节俗中的植物寓意
重阳节的习俗,与两种植物紧密相连:茱萸和菊花。
茱萸,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,又名“越椒”或“艾子”。古人认为其气味可以驱虫去湿,逐风邪,并能消积食,治寒热。在重阳节阳气极盛、易染时疾的观念下,佩茱萸囊、插茱萸枝,便成为直接的驱病延年之举。它的另一个名字“辟邪翁”,也直白地表达了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功能。
菊花,则承载了更多的文化象征。它凌霜而开,傲然独立,被赋予了高洁、长寿的品格。重阳时节,菊花盛开,饮菊花酒不仅是为了延寿,更是一种风雅的象征。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就有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的句子,以示自身的高洁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名句,更是将菊花与隐逸、恬淡的生活理想联系在一起。因此,赏菊、饮菊花酒,也成为重阳节一项极富情趣的活动。
官方认定与节日的定型
重阳节虽起源于民间,但其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,离不开官方的推动与认定。三国魏晋时期,重阳节已逐渐流行。到了唐代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。朝廷会在这一天赐宴群臣,皇帝也会登高宴饮,赋诗唱和。官方的认可与提倡,极大地促进了重阳节习俗的普及和固化。各种节俗活动,如登高、赏菊、插茱萸、吃重阳糕等,在唐代都已发展得十分完备,并充满了欢乐的节庆气氛。此后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,重阳节的基本模式得以稳固传承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时至今日,古老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。由于“九”与“久”同音,有长久长寿的寓意,我国在近年已将重阳节定为“老人节”或“敬老节”。这既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,也是应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的积极举措。于是,在这个传统节日里,我们不仅延续着登高赏秋的古风,更增添了感念亲恩、敬老孝亲的现代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