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是什么节

农历九月初九,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。这个节日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了两千余年,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最初与自然崇拜、祭祀活动密切相关。九这个数字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阳数,九月初九,月日皆逢九,故称重阳,也叫重九。
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,最早可见于屈原的《楚辞远游》中集重阳入帝宫兮一句,但这里的重阳可能还指天,而非节日。到了汉代,重阳节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。据西晋葛洪所著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害后,其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,嫁与平民为妻,她向人们讲述了宫中每年九月初九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。此后,这一习俗从宫廷流传到民间,逐渐盛行。
重阳节的核心内涵,围绕着避祸祈福与敬老崇孝两大主题展开。
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。这一传统起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。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一带有个瘟魔,每年九月初九都会出现,带来瘟疫。青年恒景决心为民除害,他历尽艰辛,拜仙人为师,学得一身武艺。九月初九前夕,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并嘱咐他带领乡亲登上高山。第二天,恒景照办,当瘟魔出现时,茱萸的香气和菊花的酒气吓得瘟魔不敢靠近,恒景趁机用宝剑将瘟魔刺死。从此,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习俗便代代相传。
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,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。秋高气爽,登高远眺,既可强身健体,又能舒展心胸,抒发情怀。历代文人墨客在重阳登高时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,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思乡之情,也印证了唐代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。
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,可入药。古人认为茱萸能驱风逐邪,消积祛寒,因此在重阳节这天,人们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随身,或插在头上,以此辟邪求吉。这一习俗在汉代已经出现,到唐代尤为盛行。除了实际功用,茱萸那醒目的红色和浓郁的香气,也为萧瑟的秋日增添了一抹亮色与暖意。
赏菊与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另一大雅事。菊花在秋霜中傲然绽放,被古人誉为花中君子,象征着高洁品格与长寿。相传菊花酒由陶渊明首创,他在重阳节时无酒可饮,独坐宅边菊丛中,采撷菊花酿酒,意外创造了这一佳酿。实际上,菊花酒的酿造历史更为悠久,在汉代就已出现。汉代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菊花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为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饮焉,故谓之菊花酒。古人相信长期饮用菊花酒能够延年益寿,因此在重阳节这天,无论贫富,都要畅饮一番。
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,这一现代意义的赋予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。1989年,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,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这一举措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又为古老节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。在这一天,各地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,年轻人也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敬意与关爱。
重阳节的食俗也颇具特色。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食品,因糕与高谐音,寓意步步高升。这种糕点没有固定形制,各地做法各异,但大都做工精致,上面插着小彩旗,点缀着核桃仁、红枣等坚果,既美观又美味。在江南地区,人们还会在重阳节吃螃蟹,此时正是蟹肥黄满的时节,与菊花酒相得益彰。
随着时代变迁,重阳节的某些古老习俗已逐渐淡化,但其核心精神却历久弥新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重阳节提醒着人们放慢脚步,陪伴家人,关怀长者;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它唤醒人们对健康、对自然、对生命本身的珍视。
九月初九,时值仲秋,金风送爽,丹桂飘香。这一天,人们登高以畅秋志,赏菊以遣幽情,佩茱萸以辟邪秽,品佳酿以庆丰年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重阳节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,对自然节律的深刻感悟,对家庭伦理的执着坚守。这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节日,如同秋日里盛开的菊花,在岁月的流转中,持续散发着淡雅而恒久的芬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