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座百科

首页 > 黄历 > 中国节日 > 正文

重阳节的来历

2025-10-24 19:13:50

秋意渐浓,菊黄蟹肥,当农历九月初九来临之际,中国人便迎来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节日——重阳节。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品重阳糕,这些延续千年的习俗背后,是一个源自远古、历经演变而内涵日益丰富的节日故事。

数字九的哲学与起源

重阳节的形成,与中国古代的数字哲学和自然崇拜密切相关。在《易经》中,“九”被定为阳数,两个“九”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,也叫“重九”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极为吉祥的日子,但正如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发生变化,重阳也由极阳之日衍生出需要避忌的观念。

早在先秦时期,先民们已有在秋九月举行祭祀活动庆祝丰收的传统。当时的祭祀主要包含两大内容:一是感谢天帝、祖先的恩赐,二是祭祀大火星——心宿二。这颗被认为是火神之居的星辰在季秋九月隐退,不仅意味着漫长冬季的到来,也令古人感到恐惧,因为他们认为失去大火星的庇护,便会有不祥的灾祸降临。于是,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仪式,送火神归位,并逐渐形成了相关的民俗活动。

从避祸到欢庆的转变

关于重阳节最早的明确记载,可以追溯到汉代。东汉时期,《西京杂记》中记录了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害后,其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,将宫中“九月九日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”的习俗带入民间。这些活动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驱邪避灾。

茱萸作为一种常绿植物,具有浓烈香气,被认为可以驱除虫蚁、消积除寒,更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。菊花则被古人视为“延寿客”,据说在重阳时节饮用了前一年重阳专酿的菊花酒,能够延年益寿。而“蓬饵”,一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点,则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重阳糕。

登高避灾的传说,则在南朝梁人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中找到了生动的诠释。书中记载,东汉时期,汝南人桓景跟随道士费长房游学。一日,费长房警告桓景: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祸,速令家人制作绛囊,内盛茱萸系于臂上,登高饮菊花酒,此祸可除。桓景依言而行,傍晚归家时,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均已暴毙。从此,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便流传开来。

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,但它生动地反映了古人面对季节更替时的谨慎态度和应对智慧。登高本身,也象征着远离灾祸、追求健康的美好愿望。

敬老传统的融入与发展

重阳节内涵的重大转变发生在唐代。当时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各种活动逐渐从避灾的神秘氛围中解脱出来,转变为积极的娱乐和健身活动。皇帝会在这一天大宴群臣,文人墨客则登高远眺,饮酒赋诗,留下了无数名篇。

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感慨,不仅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,也反映了唐代重阳节登高、佩茱萸的习俗已十分普遍。

而重阳节与敬老传统的结合,则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。在古代,养老、敬老不仅是家庭责任,也是国家政策。《礼记》中早有“百年者,贵乎天子”的记载,表明对长者的尊重。

这一传统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强化。1989年,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“老人节”、“敬老节”,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、爱老、助老的传统美德。这一举措赋予了古老的重阳节新的时代内涵,使传统节日与现代价值观完美融合。

时至今日,重阳节已成为一个既传承传统文化,又充满时代精神的节日。人们在这一天或登高望远,舒展身心;或陪伴长辈,表达孝心;或与友人相聚,共赏秋色。那些古老的习俗——登高避灾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——虽然形式有所变化,但其核心精神:对健康的追求、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亲情的珍视,依然在当代社会中熠熠生辉。

为您推荐

重阳节登高

重阳节有哪些习俗

重阳节是什么节

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

重阳节诗句

什么是重阳节

重阳节的来历

重阳节的由来

重阳节放假吗

重阳节吃什么

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

重阳节的诗句

重阳节是什么节日

重阳节的古诗

重阳节的意义

重阳节是鬼节吗

重阳节诗歌

重阳节习俗

重阳节是哪一天

重阳节是几月几日

加载更多...

生肖运程

  • 今日
  • 明日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
  • 2025年

今日运势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