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

秋意渐浓,丹桂飘香,当农历九月初九来临之际,中国人迎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。这个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其独特的习俗历经千年演变,至今仍在民间流传,展现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、追求健康的美好愿景。
关于重阳节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。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,重阳节的雏形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星仪式。大火星即心宿二,是一颗重要的星象标志。古人观察到,在季秋九月,这颗星辰会隐退,这被视为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的信号。如同《夏小正》中所记载的“九月内火”,大火星的退隐令先民感到恐惧与不安,因为他们认为失去大火星的庇护,瘟疫与寒冷便会降临。于是,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,这可以说是重阳节作为秋季祭祀活动最早的渊源之一。尽管后世重阳节的习俗发生了诸多变化,但其根源中蕴含的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,依然隐约可辨。
另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,则将重阳节的起源与战国时代联系起来。一般认为,此时重阳的习俗已经萌芽,但尚未固定在某一天。到了汉代,重阳节才逐渐趋于定型。求寿与驱邪是汉代重阳节的核心主题。汉代著作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,当时宫人贾佩兰曾提及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这段记载清晰地表明,佩戴茱萸、食用蓬饵(一种初期的糕饼)、饮用菊花酒,这些后来成为重阳节标志性的习俗,在汉代已经形成,并且其目的直接与“令人长寿”相连。这深刻反映了古人追求健康长生的朴素愿望。
此外,重阳节还融合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仙话故事,这为节日的驱邪避灾内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。南朝梁人吴均在其志怪小说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了桓景登山避祸的传说。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一带瘟魔为害,百姓深受其苦。青年桓景决心为民除害,他历尽艰辛拜师学艺,终得仙长费长房指点。费长房告知他,九月九日当日瘟魔将再度出现,并授以辟邪之法:让乡亲们将茱萸装入布袋系于臂上,饮用菊花酒,然后一同登上附近的高山。桓景依计而行,待到傍晚家人归来时,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均已暴毙,而登高的众人则安然无恙。从此,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。这个传说虽然充满神话色彩,但它极大地强化了重阳节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酒以驱邪求吉的民俗意义。
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,重阳节的文化意蕴不断丰富,至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。它从一个最初带有敬畏自然和驱避灾祸色彩的节日,逐渐融入了更多赏心乐事与诗意情怀。唐代的皇帝们常在重阳节大宴群臣,而文人墨客则在这一天登高远眺,饮酒赋诗,留下了无数不朽篇章。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——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——便是重阳节思亲念远这一人文情感最深刻的表达。到了宋代,重阳节更是盛极一时,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都城市民隆重准备重阳佳节的盛况。
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重阳节形成了一系列独特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习俗。登高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。秋高气爽的九月,天空澄澈,凉风习习,正是登高远眺、舒展身心的好时节。这一习俗最初与避灾的传说紧密相关,但随着时间推移,其避祸的色彩逐渐淡化,而强身健体、陶冶情操的娱乐功能则日益突出。人们登上高山或高台,极目远眺,感受秋日的壮美,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望。
赏菊与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雅事。菊花在凛冽的秋风中傲然绽放,被誉为“花中隐士”,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顽强的生命力。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,赏菊便成了节日的又一盛事。从宫廷到民间,都会举办菊花盛会,人们欣赏千姿百态的秋菊。而饮用用菊花酿制或浸泡的菊花酒,在古代被认为可以祛病延年,有益健康。茱萸,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,在重阳节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古人将茱萸佩戴在手臂上,或装入香囊挂在身前,认为其浓烈的香气可以驱除邪气,抵御初寒。茱萸因此也得名“辟邪翁”。尽管后世佩茱萸的习俗不如以往普遍,但它所代表的驱邪求吉的愿望,依然是重阳文化的一部分。
品尝重阳糕,则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智慧。重阳糕由古代的“蓬饵”演变而来,其制作日益精致。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象征着“步步高升”的吉祥寓意。对于无法真正登高的人们,品尝重阳糕便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替代,同样寄托了美好的愿望。此外,在一些地方,还有放纸鸢的独特习俗。人们认为,重阳节时风力适中,是放纸鸢的最佳时节,而且将风筝放走后剪断线,意味着让厄运随风而去,带来好运。
进入现代,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再次得到了升华。由于“九”是阳数之极,双九相重又有“长久”、“长寿”的寓意,因此,重阳节被赋予了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新内涵。中国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九日正式定为“老人节”,后来又称“敬老节”。这一举措使得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在这一天,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,倡导人们关爱身边的老人,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这不仅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,也使得重阳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,找到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,成为一个既承载历史,又面向未来的重要节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