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

秋意渐浓,菊酒飘香,当人们登高望远,佩插茱萸,这个延续千年的节日总会唤起一个疑问:重阳节的源头,究竟是为了纪念哪一位先贤或哪一段往事?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,仿佛展开一幅层层晕染的历史画卷,其中交织着古老的信仰、动人的传说与真实的人物足迹,共同构成了重阳节丰厚的文化底蕴。
节日的起源往往并非为了单一人物,重阳节更是如此。
它的雏形,深深植根于远古先民对自然与时令的朴素崇拜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便已有了在秋九月举行祭祀天帝、祭奠祖先的活动。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:“(九月)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” “是日也,大飨帝,尝牺牲,告备于天子。” 可见,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、祭祖,以谢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活动。这被认为是重阳节作为祭祀仪式最初的形态。同时,古代阴阳哲学观念中,“九”为阳数之极,两九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,是极为吉祥的日子。那时节,秋收已毕,天高气爽,人们举行宴会、出游赏菊、佩插茱萸,更多是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序更替的顺应,其核心在于祈福禳灾,庆祝丰收,尚未与特定的历史人物紧密关联。
然而,在节日的流变过程中,民间传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,为重阳节附丽了具体的人物形象与故事,使其更加生动丰满,深入人心。其中,恒景斩瘟魔的故事流传最广。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一带瘟魔为患,疫病流行,百姓深受其苦。青年恒景历经艰险,拜师学艺,终得仙长费长房指点。费长房告知他:“九月九日,瘟魔再现,汝当除害。” 并赠予他降妖青龙剑、茱萸叶子和菊花酒。恒景回乡后,依计行事,将乡亲们引至附近的高山上,每人分发一片茱萸,又让众人饮下菊花酒以防瘟疫。当瘟魔冲出汝河,扑到山下,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,便戛然止步,脸色突变。恒景趁机手持宝剑,经过几个回合的激战,将瘟魔刺死。自此,九月九日登高避疫、佩插茱萸、饮菊花酒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这个传说虽然充满神话色彩,但它将重阳节的习俗与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联系起来,赋予了节日驱邪避祸、祈求安康的鲜明主题,也使“重阳”从一个时令节点,演变成一个具有道德教化意义的文化符号。
如果说恒景的故事更多是民间理想的寄托,那么历史长河中一些真实人物的言行,则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,激起了更为深远的文化涟漪,深刻地塑造了重阳节的精神内涵。其中,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东晋诗人陶渊明。他一生爱菊成癖,其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诗句,已成为田园隐逸生活的千古绝唱。后人因陶渊明的品格与菊花高洁、淡雅的特性相契合,便将赏菊、饮菊花酒与重阳节紧密相连,使得重阳节不仅关乎避祸,更增添了一份恬淡自适、高洁脱俗的文化品格。
另一位对重阳节文化意蕴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唐代诗人王维。
他那首脍炙人口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——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——以真挚的情感,道尽了游子在重阳佳节的思亲之情。这首诗的巨大影响力,使得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共鸣,极大地强化了重阳节所蕴含的思亲、怀乡、念故的人伦情感。从此,重阳节不仅是登高祈福的节日,也成了凝聚家族亲情、抒发乡土之思的重要载体。
时光流转,到了现代,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。由于“九”与“久”同音,有长久、长寿的寓意,我国在1989年将农历九月九日正式定为“老人节”、“敬老节”。这一举措,将传统节日与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,旨在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这使得重阳节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,更加聚焦于对生命的礼赞、对长者的关怀,其纪念的对象,也从古代的英雄、先贤,扩展到了我们身边每一位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一生的长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