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是干什么的

秋意渐浓,菊黄蟹肥,当农历九月初九悄然来临,许多人心头都会浮现一个问题:这个被称为“重阳”的节日,究竟是做什么的?它不像中秋那样以团圆月饼为标志,也不似端午以龙舟粽子闻名,但千年以来,它始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重阳节的核心内涵,可以用“敬天、爱人、惜生命”来概括。
这个节日既承载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也饱含着对长者生命的礼赞,更寄托着对健康平安的深切祈愿。
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。
金秋九月,天高云淡,正是登临送目的好时节。这个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,汝南人桓景遵照费长房的指点,在九月九日携全家登山躲避灾祸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说色彩,却揭示了古人面对季节更替的智慧——通过空间位置的提升,祈求远离灾厄。历代文人墨客为重阳登高留下了无数诗篇,王维那句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便是在重阳登高时所作。如今,这个习俗已褪去避灾的神秘色彩,演变为一项有益的户外活动。全家老少相携登山,既锻炼身体,又在攀登过程中互相扶持,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温情。
如果说登高是向上探索,那么赏菊便是对大地秋色的细细品味。
重阳时节,百花渐次凋零,唯菊花凌霜绽放。古人将菊花称为“延寿客”,认为其有延年益寿之功。从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到李清照的“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,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始终与高洁品格相连。重阳赏菊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,更是一种精神陶冶。在许多地方,重阳期间会举办菊展,各色菊花争奇斗艳,人们流连其间,感受秋日的生机与绚烂。
饮菊花酒、佩茱萸囊是重阳节特有的保健习俗。
古人认为,九月九日是阳气极盛之日,需要适当调和。茱萸被称为“辟邪翁”,其香气可驱虫除湿;菊花则被奉为“延寿客”,有清热明目的功效。于是,人们或将茱萸装入囊中佩戴,或采摘菊花酿制成酒。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思想,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维护健康。时至今日,虽然佩茱萸的习俗已不多见,但饮菊花茶、品菊花糕依然流行,成为重阳节独特的味觉记忆。
在当代社会,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。
1989年,中国政府将重阳节定为“老人节”,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这一转变使传统节日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,让重阳节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立足点。
社区里,志愿者们会组织活动,为老年人提供义诊、理发等服务;学校里,孩子们被鼓励为爷爷奶奶制作礼物、表演节目;家庭中,晚辈们会特意在这一天陪伴老人,或致电问候。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,实则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诠释。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,重阳节提醒我们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,思考如何构建更加适老的社会环境。
重阳节的活动虽然多样,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对生命的珍视。
无论是登高强身,还是赏菊怡情,抑或是敬老孝亲,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长寿的美好向往,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。这个节日告诉我们,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,不应忘记关怀长者,不应忽略自身的健康,更不应失去与自然对话的能力。
重阳节就像一杯醇厚的菊花茶,初品或许清淡,细酌方觉余韵悠长。
它不事张扬,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我们:在人生的秋天,既有“夕阳无限好”的绚烂,也有“为霞尚满天”的从容。当我们扶老携幼登高望远,当我们与长辈共饮一杯菊花茶,我们不仅在延续千年的传统,更在践行一种生命态度——敬畏自然,关爱他人,珍惜当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