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别称

秋意渐浓,寒露初凝,当九月初九的脚步临近,人们总会想起那个充满诗意的节日——重阳。然而,在历史的长河中,这个节日并非只有“重阳”一个名字,它如同一位身着多层华服的古人,每一重名号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时代印记。
重九之名,源于数字的巧合与哲学的思辨。在中国传统观念中,数字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,单数为阳,双数为阴。九作为最大的阳数,其重叠之日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。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达到极致,是值得庆贺的吉日。三国时期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写道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。”可见早在魏晋时期,重九之名已广为流传。这个名称直白而质朴,道出了节日最基本的时间特征。
茱萸节则得名于这个节日特有的习俗。茱萸这种植物,在古人眼中具有驱邪避灾的神奇功效。葛洪在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到了唐代,这个习俗更加盛行。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诗句,让茱萸与重阳节的关系深入人心。人们将茱萸佩戴在臂膀,或装入香囊挂在身前,相信这样可以抵御初秋的寒气与邪祟。这个别称体现了古人将自然植物与节日习俗完美融合的生活智慧。
与茱萸齐名的是菊花,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。金秋九月,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。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。汉代人们就有饮菊花酒的习俗,相信能祛病延年。陶渊明更是菊花的知音,他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让菊花与隐逸文化结下不解之缘。唐宋时期,赏菊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活动,无论宫廷还是民间,都会举办赏菊盛会。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了宋代重阳赏菊的盛况:“九月重阳,都下赏菊,有数种: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‘万龄菊’,粉红色曰‘桃花菊’,白而檀心曰‘木香菊’。”菊花节的别称,折射出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养生智慧。
登高节这个名字,来源于重阳节最富特色的活动。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。梁朝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记载了桓景避灾的传说: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,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将有灾祸,需佩茱萸、登高饮菊花酒方可化解。桓景依言而行,晚间回家,见鸡犬牛羊皆暴死。从此,重阳登高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。当然,这个传说很可能是后人附会。从实际来看,秋高气爽的九月,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,既能强身健体,又能舒展心情。唐代诗人杜牧的《九日齐山登高》写道:“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”描绘的正是重阳登高的雅趣。这个别称展现了古人顺应自然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
在道教文化中,重阳节被称为吉祥日。道教奉行阴阳哲学,将数字九视为吉祥的象征。同时,道教追求长生久视,而重阳节的菊花酒、茱萸佩等习俗都与长寿有关,自然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。明代《道藏》中就有关于九月九日祭祀北斗星君以求延寿的记载。这个别称反映了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。
老人节则是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新称谓。1989年,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“老人节”,取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同音,寓意长寿安康。这一举措赋予了这个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,使之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重要节日。每到重阳节,各地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,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这个新别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完美结合。
从重九到老人节,这些别称的演变如同一幅绵延千年的文化长卷,记录着中国人对生命、自然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期许。每个名称都是一扇窗口,透过它,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与精神世界。这些别称共同构成了重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,使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