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风俗

秋意渐浓,菊黄桂香,农历九月初九悄然而至。九为阳数,双九相重,故曰重阳,亦称重九。这个肇始于远古、成型于汉唐、流传至今的节日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文情怀,其风俗活动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演变,却始终围绕着登高避祸、敬老感恩与祈寿赏秋的核心,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、古今交融的民俗画卷。
登高望远与佩插茱萸
重阳节最古老、最富标志性的风俗,莫过于登高与佩插茱萸。这一习俗的源头,可追溯至汉代。当时人们认为,九月九日阳气极盛,是灾厄疾病容易流行的日子,需要设法禳解。登高,最初便蕴含着远离地面秽气、躲避灾疫的朴素愿望。人们于此日携亲友,备酒食,攀登附近的山丘、楼台,呼吸清新空气,舒展筋骨,感受秋高气爽。
茱萸,这种香气辛烈的植物,在古人眼中是驱邪祛病的法宝,被称为“辟邪翁”。或佩戴于臂,或插于发髻,或盛于香囊,人们相信茱萸的辛辣气味可以抵御初秋的寒邪与瘴气。唐代诗人王维那句脍炙人口的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不仅道尽了佳节思亲之情,更生动记录了茱萸与登高紧密结合的风俗场景。菊花酒亦是此时不可或缺的饮品,菊花被视作延年益寿的佳品,与茱萸一同构成了重阳保健防病的双重保障。随着时代发展,登高避祸的原始巫术色彩逐渐淡化,更多地融入了强身健体、陶冶情操、亲近自然的内涵,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的秋季户外活动。
赏菊饮酒与咏菊文化
重阳时节,正是菊花傲霜怒放之际。赏菊、饮菊花酒,便成为另一项雅俗共赏的重阳盛事。菊花,凌寒不凋,被赋予高洁、长寿的品格,赢得了“延寿客”的美名。自东晋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诗句广为传颂后,菊花更与隐逸、清高的文人气质结下不解之缘。
历史上,宫廷民间都会在重阳举办赏菊盛会。人们流连于菊圃之间,欣赏千姿百态、色彩缤纷的秋菊。文人墨客则常借此机会举办雅集,对菊赋诗,将菊花的风骨与自身的志趣寄托于笔墨之间。饮菊花酒,既是应景,也寄托着祛病延年的愿望。这酒通常是以菊花茎叶杂黍米酿制而成,或是在酒中浸泡菊花,取其清香与药效。宋代,赏菊之风尤盛,其盛况在《东京梦华录》、《武林旧事》等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。这种对菊花的钟爱,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审美意趣,也使得咏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。
敬老孝亲与现代意义
在现代中国,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——敬老。由于“九”与“久”同音,寓意长久长寿,重阳节很自然地与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相结合。近年来,国家更将重阳节定为“老年节”,使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在这一天,家庭、社区乃至全社会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。子女们会回家探望父母长辈,送上问候与礼物,共聚天伦;社会各界则组织志愿者前往养老院或社区,为老人们提供慰问、义诊、文艺表演等服务;学校也会对青少年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。吃重阳糕的习俗也与此紧密相关,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、“百事俱高”,但今天,它更多地象征着对老人健康长寿、生活甜蜜的美好祝福。这一风俗的演变,使得古老的重阳节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,将传统的祈福避祸与现实的伦理关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。
食重阳糕与放纸鸢
除了上述核心风俗,重阳节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节令活动。食重阳糕是南北通行的习俗。这糕点多以米粉、果料等蒸制而成,并无定式,制作精巧的还会插上彩色小纸旗,称为“重阳旗”。古人登高时,常以食糕代替登高,寓意着同样的“高”意,尤其为不便登高的老幼妇孺提供了参与节庆的方式。
放纸鸢(风筝)则是南方一些地区,如广东、福建等地流行的重阳活动。秋高气爽,风力适中,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。人们相信,重阳放风筝不仅能放走晦气,将线剪断任其飘走,更意味着让灾病随风而逝,带来好运。此外,在一些地方还有祭祖、赛纸鸢等习俗,虽地域性较强,但都为重阳佳节增添了多样的色彩与欢乐的气氛。
